挣了27年美金,美国劝他改美国籍!他转头将864家公司搬回中国
前言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有钱人似乎对去美国享受生活情有独钟,甚至已经成为一股社会风潮,比如李嘉诚,潘石屹和董卿等知名人士皆是如此。
然而,在2009年,却有一位真正的大佬逆潮流而动,离开了生活创业长达27年之的美国,带着864家企业与价值1300亿的庞大资产重回故国。
他就是李开复。
那么,李开复是何许人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带着数百家企业一同归国?
名门之后
李开复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家庭。
李开复的父亲名叫李天民,出生于1910年的四川华阳,虽然家庭条件相当不错,也算是衣食无忧,但李天民却是个爱国青年,在1927年时背着家里人远赴武汉报考了黄埔军校。
不过,在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李天民并没有多少上战场杀敌的机会,长期从事文案工作,比如说在1932年时,他曾担任过国际编译社编译,后来又进入《中央日报》担任主笔。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做事认真负责,于是,李天民又先后在陕西和四川任职,负责后方的人员培训工作。
到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天民已经以少将军衔成为国民党立法院的立法委员了,称得上是一方大员。
不过,知道历史的人都清楚,1949年伴随着国民党的大败退,李天民也和蒋介石一同跑到了台湾地区。
之后,直到1991年时,已经81岁的李天民才在家人的陪伴下重回大陆,饱含热泪地祭扫了自己母亲的坟墓。
而在台湾那些年,和痴心妄想想要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不同,深知国民党已经无力回天的李天民,在来到了台湾地区后,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整理文史和教育子女的方面。
在李天民的严厉教导下,他的长子在1973年成功在美国攻读了博士学位,也正是在这一年,11岁的李开复和自己的兄长一同踏上了前往美国求学的道路。
异国他乡的求学路
1973年,李开复先是通过自己兄长的关系进入了田纳西州橡树岭的中学,以优异的成绩在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计算机系。
而在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认识到计算机很有可能会成为这个时代风口产业的李开复,并没有着急创业,而是又考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并花费了五年时间攻读了该学校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后又在学校以导师的身份工作了两年。
也正是在大学工作期间,李开复成功开创了世界首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应用程序。
由此,荣登1988年的《商业周刊》,并获得了当年“最重要科学创造奖”的荣誉。
那一年,李开复年仅27岁。
时间来到了1990年,自觉大学已经无法为自己提供发展平台的李开复,接受了苹果公司的邀请,正式踏入商界。
但说实在的,虽然现在人们提到苹果,无不竖起大拇指,可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苹果公司的发展却并不算太好。
从1985年开始起,由于乔布斯与公司管理层在发展理念上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甚至乔布斯本人都被赶出了苹果公司,使得在之后的十年中,苹果公司迎来了自己的发展低谷期。
在1989年,苹果电脑由于性价比低,再加上微软等企业的强势崛起,使得苹果电子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有20%,一路下滑到了可怜的5%,几乎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尤其是在1996年,由于投资失败,使得本就经营欠佳的苹果公司,几乎就要宣告破产清算了。
所以,在李开复入职苹果之前,就有朋友劝他,不妨去更有活力的微软或是谷歌碰碰运气。
但李开复却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苹果起死回生的功臣。
于是,从1990年开始起,李开复先后在苹果电脑公司担任过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等多个职位。
虽然在这几年中,李开复并没能够扭转苹果公司在市场竞争上的不足。
没办法,那段时间微软公司的CEO们主打高端市场,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实在不是一两个技术上的公关就可以解决的。
但这却并不影响李开复的光彩,在苹果公司的几年,李开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获得了谷歌,微软等诸多企业的认可。
那么话说回来,既然李开复愿意在苹果低谷时陪着苹果共渡难关,那么后来的李开复又为何选择了离开?
两次跳槽
1998年,伴随着乔布斯的重新回归,苹果公司重新焕发出了升级,而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开复收到了来自微软的邀请。
与以往不同的是,微软公司这一次的邀请对李开复具有难以拒绝的诱惑,因为微软公司是邀请李开复前往中国,创立微软研究所院的。
虽然,此时的李开复早就已经在美国安家落户多年,但微软公司的建议还是打动了李开复。
一来,时隔多年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李开复确实很想回家看看,二来,则是李开复敏锐察觉到了中国那广阔的市场前景。
于是,在1998年,李开复入职微软,并回到了阔别许久的祖国,创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就是如今的微软亚洲研究员。
李开复靠着自己卓越的能力,很快就聚集了一批专业人才,创建了堪称国际一流水平,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称赞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研究院。
在短短的两年内,李开复就成功带领自己的集团,完成了对自然交互式软件的开发工程,简化了人机界面,为新一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处理工程作出了卓越贡献。
也正是因为这些耀眼的成绩,因此在2000年,李开复就被微软任命为了全球副总裁,成为行业内的巨头人物。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2005年,李开复却和自己的东家微软闹翻了。
而闹翻的原因则是因为李开复在那一年,脱离了微软,加入了谷歌公司,并被谷歌公司任命为了中国研发中心运营的负责人,以及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对于李开复的突然离去以及谷歌在中国的布局,微软公司自然心有怨气,于是就将李开复告上了法庭,好在李开复和谷歌公司应对得当,最终与微软达成了和解。
不过令谷歌没有想到的是,在2009年,李开复就再次选择了离开。
而且这一次,李开复的离开,甚至惊动了美国白宫总统奥巴马,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归国路
自从1998年重回祖国后,李开复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更让以李开复为代表的不少华裔企业家,都看到了美国经济的日益衰落,以及中国经济正在腾飞的当今趋势。
再加上李开复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外打拼这么多年,对家乡的想念也越来越强烈。
于是在2009年,李开复不顾美国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资产回到大陆定居。
李开复的这一举动,可是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要知道,李开复在美国打拼多年,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在商界,都有着相当广泛的人脉和巨大的号召力。
在李开复的带头下,前前后后有864家企业都跟着他的步伐,一同踏上了返回中国的道路。
这为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电子行业的崛起,也让美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至于李开复,本人更是没有闲着。
在2009年的9月7日,李开复就获得了十数家中国企业的支持,并宣布成立了涉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计算机前沿产业的创新工场项目。
该项目自从实施之后,不仅帮助了数千万中国大学生完成学业,而且还对中国内地有关计算机产业发展的400多个项目,进行了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
比如说美团、支付宝等当下中国内地互联网巨头的背后,就都有创新工场的身影。
结语
从少年赴美留学,到中年归国,李开复的一生当真是精彩至极,而在他这些精彩的人生故事中,最大的亮点就莫过于2009年的归国之行了。
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相比那些赚中国人的钱送到美国的忘本之人,能够待之归国的李开复,无疑狠狠的打了他们一个巴掌,也更加值得我们宣传。
希望像李开复这样爱国的企业家,能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