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兵高秉涵:只要国家能统一,向我开炮!流浪40年终回大陆

“我宁愿炮弹把我全家打死,只要能统一,我没有话说!”“有娘的地方就是故乡”这些话是台湾老兵高秉涵在接受采访时候说的。

高秉涵年少时期就流落到台湾,一生都在寻找回到大陆的机会,在四十几年后才终于有机会回到大陆。

这条回乡之路高秉涵从匆匆年少走到耄耋之年

帮助游子回故乡

高秉涵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1935年出生在山东菏泽,年少时期流落在台湾,辗转四十几年后才终于回到菏泽故土。

大学毕业去到金门做审判员的高秉涵,因为一件小事情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让高秉涵决定帮助这些游子归乡

当时刚刚上班的高秉涵非常的激动,因为站在金门可以望见对面的大陆,但是没过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高秉涵感到十分伤心。

那是高秉涵第一次审理的案子,被抓的是台湾一位士兵经过高秉涵了解,这个士兵是厦门的一个渔民,当时出门为母亲买药被经过的军队以征兵的理由带到了台湾,这十几年的时间都没有办法回到厦门。

但是这位士兵过于思念母亲,于是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从金门游回对面大陆,晚上他抱着轮胎一直游终于到了岸上,才发现海水回流又将自己送到了金门,被执勤的士兵抓住了判处死刑

高秉涵知道了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抓住,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他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日夜都在思念母亲的感觉,高秉涵见到了那位士兵,他将买的药交给高秉涵,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帮他交给自己的母亲。

高秉涵也答应了他这个请求,也在一直寻找回去的机会,但是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1987年海峡两岸开放,可以允许台湾居民赴往大陆探亲。

得知这个消息的高秉涵十分的激动,但是办理手续证件的程序也是十分的繁琐,这样又耽误了几年的时间,一直到1991年56岁的他终于能够再次踏上这片故土了。

高秉涵回到大陆的第一件事就是替那位厦门的那位“逃兵”行孝,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那位那位士兵的母亲已经因病去世了,这个不幸的结局让高秉涵感到深深的无力。

这更加坚定了高秉涵的内心,他说:“既然我能活着回到大陆,我就要发挥自己的余热,我这一生要发点光做些有用的事情。”

自己是因为侥幸才可以活着再次回到大陆,但是还有更多的游子不能回到家乡,高秉涵想要帮那些人希望他们可以落叶归根

1992年,高秉涵就接到一位山东老乡的请求,老乡希望能够在自己去世后将骨灰带回大陆老家。

高秉涵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知道这是老乡一生唯一的心愿,但是这条路是漫长并且充满挑战的。

其他的人打听到高秉涵老先生愿意这样做,就托后人将自己的骨灰盒送到高秉涵的家中,高秉涵采访的时候说:“有时候多的时候家里会放十来个骨灰盒,我有时候会和他们说说话,希望早日让他们落叶归根。”

但是台湾老兵的骨灰想要返回故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需要的程序是十分繁琐的,一系列手续和审批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

1997年护送定陶县籍已故同乡的时候,家在台北的高秉涵先是乘坐飞机到花莲,然后再转乘汽车到山区的军人公墓,所有的手续办理完后天色已经很晚了,又下起了大雨没有办法去。

高秉涵只好抱着骨灰坛在一个小亭子里躲了一夜雨,直到第二天救援机构来了他才得以得救。

这几十年来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无数次的往返大陆和台湾,陆陆续续的带回100多名台湾老兵骨灰回家,每个骨灰盒都是重十斤左右,高秉涵都是亲手捧着他们的。

2018年高秉涵成立了菏泽同乡互协会,希望有更多的后辈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台湾老兵回到故土。

为什么高秉涵老先生要这样执着的帮助老兵回家呢?这和高秉涵从小的经历有关。

漂泊几十年终回故土

高秉涵1935年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户革命世家,他的父亲在教育界是非常有名的,与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的母亲结婚后,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新式小学

1948年中国内战爆发社会动荡,他的父亲在战争中不幸身亡,因此高秉涵的母亲非常担心他儿子的安全,于是决定送他去南京。

当时的高秉涵只有13岁,在车上只顾着吃祖母给的石榴,就这样一瞬间的功夫就失去了和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年老的高秉涵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那次我再也没有见到母亲,之后我再也没有吃过石榴。”

高秉涵来到南京的流亡学校没多久,学校就因为战争被迫解散了,高秉涵没有办法只能随着国民党军队一起逃亡,这一路上面对战乱和其他不确定的因素,年幼的高秉涵还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

在这逃亡的路上,高秉涵经历的饥饿和疲累都是小事,重要的是他经历了严重的疾病,高烧折磨导致急性肾炎,腿上也被热水烫伤过。

高秉涵想过自杀,但是想到母亲的嘱托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漂泊,高秉涵到达了台湾省,没想到这一呆再次回去就是46年后了。

高秉涵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台湾省,在垃圾桶里捡过剩余食物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去到了火车站做小贩,得以维持温饱。

幸运的是他的身份证件和初中入学证明都保存的完好,才能有继续上学的机会,在半工半读中高秉涵最终考上了台湾省的大学

大学期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毕业以后成为了一名律师,尽管生活在逐渐变好,但是他依旧没有忘记母亲,一直在怀念着故乡

高秉涵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日记,将自己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都写下来,每年过年高秉涵没有亲人,只能一个人在大年初一登上高山,望着大陆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1981年的时候,高秉涵的一位大学学姐回乡探亲,返程时候专门到台湾,给同乡带了土特产和菏泽的泥土,高秉涵分到家乡的烧饼和泥土,一半他存到了银行的保险箱里,另一半分了七次惨在茶水里喝了。

“那是家乡的味道,甜的,要含在嘴里半天才舍得咽下去。”高秉涵眼含热泪的说道。

太过于思念母亲,离家31年的高秉涵第一次写信给远在大陆的母亲,由于当时两岸还没有通邮,信件辗转英国、美国,才送到大陆。一年后,高秉涵才收到回信,得知了母亲已经离世的噩耗。

1984年的时候,高秉涵冒险前往香港与亲人团聚,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姨妈,互诉着相思之苦。

1987年海峡两岸正式开放允许两岸人民探亲,在1991年5月的时候,高秉涵才终于有机会回到菏泽老家。

村里的老人将高秉涵带到了他父母亲的坟墓前,高秉涵长跪不起,离开家乡43年终于活着再次回到家乡,但是没能再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是高秉涵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高龄的高秉涵老人如今已经年近古稀了,但仍然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多老兵回家。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让无数“游子”都能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