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減產1億顆?中國芯的「遮羞布」被扯,比爾蓋茨高估了中企?

不可否認,國產芯片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提速明顯。但用「彎道超車」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就有點過分了,盲目的自嗨,只會讓中企飄飄然,掉以輕心。清楚的認識差距,才能更好的激勵和鞭策中國芯片企業進步,是不是這個理?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一組數據,2022全年中企的累計芯片砍單數量超過了970億枚。不然網友偷換概念,將此定義為,「中國芯」的自給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國家統計數的公開數據,2022年全年的國產芯片產量為3241.9億顆。和2021年同期相比,跌幅為11.6%,不升反降!自主產能減少,進口量也減少,明顯地,這是被外部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而致,和自給率提速毫無關系。

 

按照這個數據來看,平均每一天,「中國芯」減產就要達到1億顆,就這?怎麼實現彎道超車呢?事實上,我們對美芯的依賴度依然很高,非常高。2022全年,其芯片進口額就達到了4000多億美元。毫無疑問,中國芯的「遮羞布」被扯,不要再自嗨了!

在華為被美科技「霸凌」之初,比爾蓋茨就發表了看法,他認為,老美無法阻止中國芯的崛起,且未來的中國企業,可能不再需要向美采購芯片,因為他們自己就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但3年過去了,比爾蓋茨似乎高估了中企,「中國芯」還有希望嗎?

客觀來看,「中國芯」和美芯之間的差距,依然可以用「鴻溝」來形容。但過去這幾年,國內芯片企業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進步緩慢,咱也是在慢慢向前。畢竟面對重重芯片技術壁壘,「中國芯」的研發難度會更大,和新興技術相比,芯片技術的突破更難。所以,我們應該允許中企走得慢一點,但只要還在堅定的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又有什麼關系呢?

近幾年,中國芯片企業也收獲了一些科研成果,以中芯國際來說,其研營比已經超過了15%,也就是說,營收達到1000億,其研發投入就要達到150億,斗志昂揚。尤其在聚焦28nm成熟工藝后,中芯國際加快了生產線的擴張,在成熟工藝芯片市場拿到了話語權。

以華為來說,在堅持加碼科技研發的基礎上,華為還進行了多元化布局,這也是老美對華為多次出手,卻始終無法全面打「死」華為的原因。俗話說,打蛇打七寸。但華為這條「蛇」,由于布局太廣,并沒有致命弱點,這就是華為難被對付的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中國芯」的進步速度可能達不到網友的高要求,但在老美的不斷鞭策下,「去美化」也全面提速了,進步是顯著的。針對「中國芯」,咱們還是要平常心對待,不能盲目自嗨,也不要妄自菲薄。有了航天航空、導航系統等成功的例子,咱們應該對中國科技有信心,沒有打不倒的敵人,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