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nm?哈工大實現新突破,國家標準委:瞄準「卡脖」領域標準制定
近幾年,相信大部分關注中國科技發展的都對芯片和光刻機等有所了解。畢竟這也是目前我國科技發展最大的短板之一,且已經被西方國家盯上,且多次對中企進行封鎖和打壓。意料之中,中企被「卡脖」最嚴重的就是芯片和光刻機。
在過去幾十年里,大部分中企都選擇了「拿來主義」,相比于自主研發,買肯定比造更容易更輕松。但這也相當于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別人的手里,風險很高。 盡管中國每年「貢獻」給美芯片企業的芯片進口額高達數千億美元,但絲毫不能「打動」老美,最終換來的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壓。沒有自己的技術,就是這麼被動。
但值得慶幸的是,老美的打壓和斷供,也讓中國科技企業、高校以及科研機構都徹底醒悟了,有了共同的目標,那就是 建立100%純國產的芯片產業鏈,爭取早日實現芯片的自給自足。
近日,哈工大傳來了好消息,胡鵬程教授團隊在國產光刻機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研制出了「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儀」。而這個研發成果也獲得了第一屆金燧獎的金獎。據官方介紹,這台設備能夠用于35nm-28nm光刻機樣機的集成研制以及性能測試。
此消息傳出后,就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點贊,由于之前有不少媒體提到過「芯片堆疊技術」,這也使得部分網友有了「28nm經過多次曝光就可以實現7nm芯片量產」的結論。但這純屬是自嗨過頭了。
不可否認,哈工大的新突破確實是國產光刻機的技術進步,但目前我國在光刻機、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大部分還處于「實驗室」階段,而從實驗室到市場,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別說實現7nm量產了,能夠實現28nm芯片的自給自足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之所以「中國芯」的發展不能如國人預期的一樣,快速騰飛,還是因為咱們起步太晚,被西方國家早早筑起的技術壁壘所困住,沒有標準制定的機會,發展的難度就更大了。都知道,芯片產業鏈是極其復雜的,除了光刻機外,芯片架構、工業EDA軟件、蝕刻機、掩模版、光刻膠等等,有很多領域,「中國芯」都處于落后階段,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所以說,中國如果想要在芯片領域解決「卡脖」危機,并不能操之過急,還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切忌好高騖遠,盲目求快。近日,國家標準委也給出了指導性建議,中企需要瞄準重要領域,尤其是「卡脖」領域,加快標準制定。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年年底,中國國家標準數量已經達到了42000項,并且,國家標準制定周期也從原本的36個月壓縮到了22個月。推動標準化發展,才能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并且幫助中國科技建立更加健全的安全網。
當然,堅持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是基礎,這也是「中國芯」唯一的出路!有信心是好事,但不要盲目自嗨,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