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台積電之后,ASML也突然變臉了
美進一步修改芯片規則,不僅限制高通等美芯企業出貨,美日荷還達成了新協議,進一步限制半導體設備出貨,結果很多芯片企業就表明了態度。
其中,ASML表示不會影響2023年的營收,目前仍能夠繼續出后;高通預計可以繼續向華為出貨,該許可將會持續好些年。
但意外的是,台積電卻突然變臉了。
都知道,台積電已經加大在美投資力度,不僅將投資金額提升到400億美元,計劃2026年在美生產制造3nm芯片生產線,還追加了35億美元用于建設5nm芯片工廠。
如今,台積電卻突然開始回頭了,重啟南京工廠建設,要在國內生產制造更多芯片。
另外,ASML也明確做出表示,2023年營收預計增長25%,其中國內市場貢獻的營收將會穩定在22億歐元。
數據顯示,一台DUV光刻機大約是2000萬美元左右,這意味著ASML今年可能會向國內出貨100台DUV光刻機。
于是,就有外媒表示台積電之后,ASML也突然變臉了。當然,台積電、ASML突然變臉,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成熟工藝芯片的市場需求很大,尤其是國內市場,七成左右的芯片都是成熟工藝,所以中芯國際早就多次擴大成熟工藝的芯片產能。
在成熟工藝芯片擴產方面,台積電落后了一步,重啟南京工廠就是為了順應潮流。
另外,國內有關方面已經明確表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攻堅,不斷實現突破,并加大的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器等領域內的投資,加速技術迭代。
言外之意就是加芯片等核心技術研發,從而實現了國產替代進口,解決卡脖子問題。
而國內市場又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也是ASML第三大市場,在這樣的情況,台積電、ASML自然也要做出一些調整。
其次,美已經多次修改芯片,限制很多芯片半導體企業出貨,目的就是掌握全球芯片產業鏈,讓美在芯片等高端技術方面獲得領先優勢。
但是,張忠謀明確表示美不可能掌握全球芯片產業鏈,更不可能通過補貼等形式打造出來一個強大的芯片制造業。
更何況,美缺少相關芯片半導體技術人才和相關產業鏈,在美建廠成本太高,這根本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再加上,大量的芯片半導體制造業都在亞洲,像三星、SK海力士都有大量的產能在國內,無論是轉移工廠或者被進一步限制出貨,對于企業而言都是弊大于利。
最后,台積電、ASML等先后變臉,也是因為芯片半導體行業已經開始出現沒落,台積電產能過剩,先進工藝訂單減少,ASML光刻機遇到瓶頸無法突破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台積電還是ASML首要任務就鞏固現有市場。
更何況,國內芯片半導體技術不斷突破,對台積電、ASML的依賴持續降低,尤其是在成熟工藝芯片和半導體設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