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6家芯片企業退出,進口額再超4000億美元,央媒的呼吁該重視了
華為事件后,國內企業徹底意識到了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尤其對于那些嚴重依賴美芯片巨頭的手機、PC廠商,芯片直接決定了企業「去或留」的問題。所以當老美泛化國家安全,肆意揮動芯片專利大棒時,國內掀起了一股「造芯潮」,尤其是2020年,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國內企業如下餃子一般入局芯片賽道!
不少人可能一直有一個疑問:這些芯片企業創業是認真的嗎?尤其芯片發展史上出了一個陳進這樣用謊言偽裝自己還謀求到不少私利的人,這未免讓一些網友感到疑惑。
5746家芯片企業退出
近期,據國內知名科技媒體表示,2022年國內一共有5746家芯片企業被吊銷或者注銷,比2021年還增長了68%!尤其是2022年的最后4個月,有超過2300家芯片選擇了退出!而從全年來看,平均一天就有15家芯片企業注銷或被吊銷!更重要的是,2022年我國芯片進口額再次超過了4000億美元,達到了恐怖的4156億美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些芯片創業是認真的嗎?
首先,芯片行業并沒有捷徑,完全是一個一個實驗總結出來、一點點積累下來的。比如設計方面,同樣是5nm初代工藝,為什麼麒麟9000就能與A14打得有來有回,綜合體驗吊打同年發布的某888和某1000+。
芯片制造更是無底洞,單建廠就需要上百億,設備采購費用、研發費用更是勸退了不少企業。而且芯片行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老大吃肉、老二喝湯」,只有一流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相較于其他制造行業,芯片創業更難!尤其當下市場格局本身就非常穩定,台積電、三星壟斷高端芯片市場,其他企業瓜分中、低端市場。
其次,芯片其實是一個夕陽產業,其實已經進入了淘汰階段,尤其是傳統硅基芯片,不管是芯片架構、芯片制造設備還是技術專利,早已形成森嚴的技術壁壘,對于一般的企業而言,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研發經費,還有穩定的團隊,很難撕開市場的缺口。即便打破了美、韓所壟斷的市場,接下來還要面臨殘酷的「價格戰」,在這方面,三星、美光、SK海力士這些行業「領頭羊」都扛不住,對于一般的企業而言就更難了。
另外,從2022年底開始,中美芯片之爭就呈現出一種快速升級的勢態,不僅存儲芯片、光刻機等細分領域領頭羊被列入「實體清單」,老美還想拉攏日本、荷蘭阻撓中端光刻機的自由出貨,面對這種「鏈式封鎖」,「退出」成了許多企業唯一的選擇。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企業為了迎合芯造芯熱度入局芯片行業,從而得到相關補助,上市割韭菜等。其實這些退出的芯片企業,大部分是通過「買買買」的方式,上世紀70年代,這種方式一度讓國內企業在半導體領域固步自封,如今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沒有核心技術,難有立足之地!
人民日報說的沒錯
人民日報早已為中企指明了方向: 要放棄一些幻想,堅定不移地走自主研發的路線,尤其是芯片行業,需要我們埋頭苦干幾年,慢慢縮小與科技發達國家的差距!
人民日報的呼吁也該重視了,芯片沒有捷徑,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沒有足夠的研發經費,其實有堅強的意志也可以,比如龍芯,曾經每年的研發經費只有幾千萬,曾經有許多成員因為待遇問題選擇了退出,但還是有更多的人堅持了下來。即便是2022年,上半年的研發經費也僅僅1.62億元,但龍芯卻能打造出架構、技術自主可控的國產處理器,性能更是媲美英特爾酷睿11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