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億元,20多台光刻機!中芯國際一招「化解」美禁令!
這段時間,中西科技之爭大有升級之勢。或許老美針對我國半導體遍地開花的局勢已黔驢技窮,2022年10月份,有些半導體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同時還將矛頭對準了14nm芯片制造設備。今年老美還拉攏日本、荷蘭,進一步收緊DUV光刻機的出貨范圍。
這對于國內芯片來說,并非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中芯國際,去年后半年才宣布實現了14nm芯片的量產,卻沒想到老美對我們步步緊逼。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日、荷達成共識協議,但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比如英特爾,在去年利潤暴跌的情況下,股市還遭遇嚴重下挫,美光更是罕見地出現了虧損的現象。而手機芯片巨頭高通,不僅宣布對華為正常出貨4G、WiFi芯片,更是調侃美新規:對華為太不公平!
而作為DUV光刻機的供應商,ASML雖然承認光刻機的出貨將受到進一步的限制,不過新規落地還有一段時間,并不影響2023年的營收。而日本方面也表示,即便新規落地也會采用「溫和」的政策。
不管是ASML還是日本的決策,都釋放出來一種信號:抓緊時間買,2023年可以正常出貨!因為他們都明白,如果再等1-2年的時間,待中國DUV光刻機落地之后,他們很可能會永久地失去很大一塊中國市場,研發經費也會逐步下降,尤其ASML的EUV光刻機研發已陷入僵局,斷供中企很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
而作為大陸最大的晶圓廠, 中芯國際其實早有「化解」美制裁的方法,那就是擴產,購買更多的光刻機。
據報道,中芯國際將2023年的資本開支從50億美元提升到了66億美元,約450億元,目的就是擴大對DUV光刻機的采購,擴大新工廠的基礎設施,據悉這450億元的開支大約可以買20多台DVU光刻機。不少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中芯國際這一招,基本化解了美制裁,為什麼呢?
首先,全球芯片行業不景氣,一方面是因為老美無理由的打壓,另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疲軟。其實我們仍處于「缺芯潮」中,市場需求疲軟主要是因為先進工藝芯片產能過剩,智能汽車、物聯網已經成為當下的「新風口」,對成熟工藝芯片的需求依舊高漲。
此前台積電關閉部分EUV光刻機,暫停了高雄7nm工廠,同時還將重點放在了28nm。而進入2023年后,台積電不僅重啟南京28nm晶圓廠,同時還決定在日本、歐洲擴產建廠,用于生產28nm芯片。這足以證明,中芯國際加大對DUV光刻機的采購力度,擴大成熟工藝芯片產能的做法是正確的。
其次,由于DUV光刻機經過多次曝光后可以得到14nm這種中高端工藝芯片,完全能滿足除了家電、汽車行業之外通訊、AI、數據中心等大部分市場對工藝的需求。據悉14nm及成熟工藝芯片占據了整個90%左右的市場,而且台積電擴產也在搶DUV光刻機的訂單,在芯片設備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下,中芯國際搶設備其實就是在搶訂單。
最后,2022年全球芯片規模5735億美元,而我國進口規模高達4156億美元、5384億件,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這意味著,我國雖然是全球芯片市場的「中心」,但肥水基本都流入了外人田,其中絕大部分都是14nm及以上成熟工藝芯片。中芯國際的擴產,加上我國2025年70%的芯片自給率,足以支撐國內晶圓廠高品質活下去。
而且上海微電子正在與國內激光企業共同解決光源「國產化」的問題,預計國產DUV光刻機很快將實現交付,2023年對于相關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轉折點。
總體來說,中芯國際加大資本開支,建廠擴產,一方面是盡最大能力消耗國內芯片訂單,另一方面是蓄勢待發,等待國產中高端光刻機的落地。不管哪方面,對老美而言都是暴擊!這對于一直想提振美本土芯片制造業的拜登而言,無疑是最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