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台海问题,不过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新开始! 

自从1949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退守台湾开始,台海问题就是焦点中的焦点。

两岸固然长期对峙虎视眈眈,外界势力诸如美日也堂而皇之地将台湾视为岛链的重要节点,时常在这里伸手搞事。近年来随着中美对立不断加剧、我国海军力量逐步壮大,两岸统一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国防大学教授戴旭认为,这不过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新开始。

戴旭

关于台湾的几桩小事

关于台湾,最近一年内有几件不大不小、混在新闻堆里容易被忽略的事。首先是去年10月,台湾内部搞出“求美抗共”、“与美复交”的议案,虽然最终未获通过,但多少也说明了岛内风向。再加上台湾在新冠疫情中表现出的态度,对统一显然毫无兴趣。

而从今年3月开始,实施多年的“水果惠台”项目开始出现变故,先是凤梨无法顺畅“登陆”,接着莲雾也步上后尘。

以蔡英文为首的当权者忙着宣传喊话,要求岛内民众“吃凤梨,挺农民”,谁帮助去凤梨库存,谁就是登上媒体的焦点人物。如果按人均来算,台湾每人每天吃掉“区区10个凤梨”,就能实现“凤梨自由”。

不仅仅是经贸领域,军事方面的空军绕岛巡航、台湾战斗机坠机事件,也昭示着大环境已经不同往日。

从建国至今,台海问题已经持续七十多年,两岸局势、国际局势也已经风云变幻。然而统一被视为重要目标的原则不会改变,它也同样是民族大势所趋。

从开罗到波茨坦

解放战争末期,解放军的策略原本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实际上当初国际局势对统一不算有利,不但美国跃跃欲试,苏联也有促成“划江而治”的意思。至于这两大国打着什么样的如意算盘,看看后来的东西德、南北越、朝鲜和韩国,不难明白他们台面下的小九九。

真正阻碍了我们统一台湾脚步的,还是海空军力量的严重欠缺——无须讳言,不光在解放战争期间,即使是到了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台湾岛的海空军力量也是占有优势的。没机没舰,对面还有美帝倾力支持,两岸分立的局面实际上是由此而来。

虽然如此,但在法理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未改变过。在决定战后局面的《开罗宣言》中,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出现,明确确定了对日本强占的一切领土进行剥夺,其中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全部“归还中国”。

两年后,《波茨坦公告》发布,相当于板上钉钉,再次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确定。在战后重新形成的国际体系中,台湾问题从来就不是“回归”而是“解放”,是维护领土完整、主权统一的必经之路。

“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

历经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之后,为中国唯一合法政权;而“中华民国”,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已经自然消亡。在外交领域,“一个中国”是所有其他国家与我国建交的基本前提之一。

当然也不乏一些想法另类的国家和台湾勾结来往,比如在1997年和1999年令我国动用了一票否决权来“提醒”的危地马拉和马其顿。其中前者邀请台湾参加该国和平协议签订仪式,后者则是干脆和台湾建交。

而在五常之中,我国动用一票否决权的次数并不算多,这也侧面证明了台湾问题对我国而言,一直都是优先级极高的问题之一。

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初代领导人们曾经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先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在此前提之下再来讨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存发展的问题。

另外,在这个构想中,大陆拿出了和平谈判的最大诚意,但最后也不忘补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如果从蒋氏父子在台湾主政时期的策略来看,至少在“一个中国”这个问题上,双方并无分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台湾曾经冒出过若干次“独立台湾”的苗头,其头脑人物有出自国民党内部的大佬廖文毅,也有深受日本“皇民化”影响的精神日本人黄纪男,还有靠着写书混成“精神导师”的史明……

在这些人的操作和鼓动下,“台湾人为介乎西方人与东方人之间的独立种族”之类的理论被炮制出炉,他们也谋划着在台湾境内进行宣传、暗杀等活动。

蒋介石对于这类苗头极为重视,每每下令蒋经国亲自督办,一边严防死守、一边软硬兼施,最终这些搞“独”的人一一被蒋氏父子按了下去。

到了1992年,两岸关系看似有了阶段性的进展,这就是“九二共识”。这一年的11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两岸事务商谈中,达成了一个中国、谋求统一的共识。在这一前提下,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得到肯定和承认,台湾当局可以有进行进一步商谈的立场。

九二共识曾经被媒体称为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然而到了96年,美军航母引发台海危机。至2016年,民进党当局矢口不认“九二共识”,反而加紧与外部势力的勾连,两岸之间的进展自然也就再度倒退。

美国智库的风险评定

从马英九到蔡英文,“九二共识”不进反退,背后美国的影响力不可忽略。也正是台海局势的恶化,促使我国将海军力量的发展壮大放到了更高的优先级上。

被网络称为“下饺子”的大量造舰由此开启,当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经济水平、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之后必然的道路。

奥巴马当政时期,炮制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继续对中国进行遏制。黄岩岛、“南海仲裁案”、萨德入韩、TPP等一连串事件,在那个时间段内接连发生。其中“南海仲裁案”之前是最为凶险的剑拔弩张时刻,双方在南海实际上已经对峙起来了。

戴旭认为,南海与台海不是彼此孤立的区域,美方将整个印太综合起来通盘考虑,“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看小了”。南海因黄岩岛引发的连锁反应而局势紧张,台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但和平本身是一种主张,我们却不能自缚手脚,把和平变成了幻想。

一旦机遇降临,不能因为一味追求和平而放弃了统一的机遇。

在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年度报告中,自2015年开始有了第一岛链军事优势逐渐被中国追及的内容。

而在另一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的报告中,自2019年开始首度将“美中为台湾爆发冲突”列入可能,并评定为2级风险——在这一报告体系中,事件风险被分为3个等级,用以评估它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

在这家智库发布的最新报告中,“美中为台湾爆发冲突”又升级了——已经被列入最高的1级,对美国利益冲击程度为“高”,列在朝核问题之后、美伊冲突及俄欧冲突之前。

从本质上来讲,台湾并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自己的国际关系专家曾经坦言,美国之所以罩着台湾、维持台海现状不变,最终的利益点还是当手牌用,从与中国的贸易战、南海对抗中挤出更多利益。

但站在蔡英文等台湾当权者的角度来看,又是另一回事——作为在“独”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到黑的团体,蔡等人冒险一搏的可能性更高;而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也都可能会助长美国的敌意和紧迫感。

台海现状

曾经有媒体报导过台湾的一次民调:如果大陆对台湾不走武统道路,则多数人支持“独”;如果大陆选择武统道路,美国又不伸手干涉,则多数人转向反对“独”;那么大陆选择武统,美国也伸手干预呢?那就选什么的都有了。

这个调查的结果非常现实、非常人性,几十年的舆论、教育、文化浸润,是可以改变很多事的。当前的台湾,崇美者有之、亲日者有之,还记着“炎黄血脉”、心向故土的不见得完全没有,可也显然不是主流了。

正是因为这一因素,才有《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用制定法律的形式,向对方传达“敢独则必诉诸武力”的决心。这也是因为在上世纪末之前,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力量并未能达到足够压制的优势。

而随着我国军费投入逐渐增加,军事科技逐项解密、装备顺次列装,对面台湾的军费比例却是在逐渐下降——最高时超过5%,现在已经降到2%以下。可以说,台湾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随着大陆综合实力增长,掌控在台湾手中的主动权越来越少。

既然自己说话越来越不顶用,反正都要靠抱美国大腿过日子,那还发展什么自己的军备,躺平不就好了吗?当美国对岛链的相对控制力减退,台湾的地理价值也随之降低,慢慢退化到只有作为棋子甚至棋盘的位置。台湾的命运,实际上已经是中美博弈的赌注。

结语

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纳入权衡的最大风险在于一旦武统,美国是否会军事介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制裁和其他影响。但来自美国的压制一直都在、台湾问题又毫无退却的余地,真到了必要关头,无论采取什么方式、付出相当重大的代价,也必然会进行武统。

到那时,实际上就是接续了当年解放战争未竟全功的部分,将台湾岛纳入统一版图。戴旭所说的“台海问题,不过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新开始”,其中含义也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