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不会点燃“三战”!英首相惨遭“嫌弃”,法国或动摇霸权根基
“日不落帝国”,难道还没有“日落”?
19日,上任刚满一周的英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桑德斯,向其部下发送了一条内部消息,声称英国“迫切需要打造一支能在战斗中击败俄罗斯的军队”。
除此之外,这位大不列颠岛上的实权军官还“叫嚣”道:英国要准备好在陆上作战,并通过赢得战争来保卫英国,而“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好再次在欧洲作战的准备”。
如果不清楚欧洲的现状,恐怕不少人会被他的言论迷惑,难道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警告成真了?孕育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已经点燃了“三战”?
可实际上,尽管俄乌冲突让整个欧洲人心惶惶,但没有任何一个欧洲主要大国有意愿、有能力、有动机参与或挑起战争,因为其国内有太多的“烂摊子”需要收拾。
先把目光投向英国。
17日的时候,英国首相约翰逊第二次访问乌克兰,但这趟行程的代价是“缺席保守党的一次会议”,他也因此引发了众多保守党议员的不满。
别忘了,就在6月初发起的保守党党内不信任投票中,作为保守党党魁的约翰逊就得到了41%的“不信任票”。因此,难怪有议员嘲讽称,约翰逊是在“逃离他的议员”。
但返回伦敦后,约翰逊却在第一时间收到了一则坏消息:英国铁路网公司和全国铁路、海运和运输工人(RMT)工会的谈判,在18日当天宣告破裂。
这也就意味着,超4万名铁路工人将在6月21日、23日和25日发起罢工,这也将成为英国铁路行业3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行动。
至于起因也很简单。
18日当天,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飙升9%,这是近34年来最高通胀水平。可英国铁路网公司拿出的加薪方案显示,一年内最多加薪3%,这远远比不上通胀速度。
而同一天,英国首都又爆发了大规模游行活动,数千名抗议者喊着口号穿过伦敦市中心,质问约翰逊政府:“我们怎么活下去,怎么才能吃上饭?”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铁路网公司的“最后一搏”失败了,RMT工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行业罢工计划将被付诸行动。
关于这场罢工,有3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一是规模大,超4万名工人来自13家火车运营公司和铁路网,大半个英国的铁路系统都将瘫痪。因此,英国接下来面临的交通压力会相当大,供应链紊乱是大概率情况。
二是支持率高,71%的工会成员都参与了罢工投票,其中有89%的成员投下了赞成票。显然,罢工已成为行业共识,英国政府或相关企业即便想暗中“使绊子”,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
须知,有保守党议员威胁称,将采取有效措施取缔全国铁路罢工行动。
三是引发了英国社会的思考,很多人质疑铁路大亨们的“超级利润”没有被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因此英国铁路网络未能形成“良性循环”,该行业因此需要全面的“重新国有化”。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约翰逊政府无法逃避的问题,仅凭俄乌冲突恐怕难以转移民众的视线。如果应对不善,导致罢工蔓延至其它行业,约翰逊恐怕很难继续稳坐首相之位。
毕竟,他本人还面临着其他4重考验。
在保守党内,越来越多的政客试图“挑战”这位首相,不少议员试图在今年圣诞节前发起第二次不信任投票,从而将约翰逊赶下台。
此外,外交委员会主席图根达特、财政大臣苏纳克都有意担任新首相。
在英国内部,小半个英国都在“闹分家”,主张“脱英”的新芬党赢下了北爱尔兰议会选举中的最多席位,而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斯特金日前宣布:务必在明年开展“脱英”公投。
在欧洲内部,约翰逊政府撕毁了“北爱尔兰协定书”,被欧盟认定为违背“脱欧协议”,法德等国正准备对英发起“法律战”。如果英欧关系继续恶化,后续甚至有可能爆发“贸易战”。
在美西方内部,美媒CNN公然宣称“约翰逊可能使英国成为欧洲的‘贱民’”,可见西方内部已对伦敦方面大感不满。关键在于,约翰逊屡屡不按规矩出牌,这让英国的盟友开始担心:他会不会真的变成“下一个特朗普”?
总之,英国的情况很不妙,这种时候还想着“准备在欧洲作战”,约翰逊就算有心也无力,整个西方都不会答应。
同样不可能因俄乌冲突而妄动的国家,还有法国。
对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而言,19日绝对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因为其率领的执政联盟在法国国会选举第二轮投票中“未尽全功”,接下来的5年执政期只能“瘸腿走路”。
计票结果显示,法国国民议会577个议员席位中,马克龙所在的执政联盟取得了245席,梅朗雄所在的左翼联盟取得了131席,勒庞所在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取得了89席。
显然,执政联盟距离289席的绝对多数席位有着很大差距,鉴于法国“半总统制”的政治形式,马克龙将不可避免地和梅朗雄分享权力,后者或成为法国新一任总理。
但相比执政制约,马克龙政府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其一,由于执政联盟的议席优势不足,马克龙或将和位居第四、占据61席的右翼共和党组成新的联盟。但无论如何,法国国民议会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混乱,中左右各方势力利益相冲,政治撕扯将成为法国未来政坛的常态。
其二,法国或动摇欧盟和北约的根基。毕竟,无论是梅朗雄还是勒庞的政治主张,都包括“法国退出北约”。此外,梅朗雄“大手笔”的福利开支计划和德国一直以来的“财政保守”政策不符,而勒庞又要求“改革欧盟”,建立一个更松散的组织。
种种迹象表明,法国需要重新思考在西方阵营中的位置,这对美西方而言无异于一股“冲击波”,或加速西方霸权的内部瓦解速度。
其三,第二轮选举发生了重大意外。有民调数据统计显示,大约有400万马克龙的支持者“反水”,因为他们更关心国家福利政策和通货膨胀,而非是马克龙政府的外交策略。
而马克龙本人,在第二轮选举前访问基辅的举措,很可能就是“一大败笔”。接下来,马克龙政府将不得不把施政重心从外交转向内政,这势必会给俄乌冲突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
别忘了,马克龙一直将法国视作俄乌之间的“最佳斡旋者”,如果选择中途“撂挑子”,俄乌何时才能恢复谈判、冲突何时才能实现停火、欧洲何时才能重返和平?
总之,欧洲如今之所以乱成了一锅粥,“症结”在于选错了方向、缘木求鱼。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才是习惯于“甩锅”的西方国家应该学习的道理。